特色指标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思政工作“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实践宣传取得国家和市级成果。
发布时间:[2020-12-14]
一、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及实践活动
2019-2020年,学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讲、学雷锋志愿服务、文明校园建设等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全校师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校园风尚。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如,引导学生在服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花样滑冰世锦赛、短道速滑世界杯、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等大型赛会类志愿服务项目中,提升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城市服务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致信我校,对在第三届进博会期间的我校学生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致以衷心感谢。学校荣获“上海市进博会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工学部退役军人服务站雷锋理发队、天使平民补习班等为周边社区居民、为二工大附属中学学生开展义务理发、义务补课等志愿活动,带动更多师生学习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9年,《“艺家”艺术设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获评“2019上海高校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提名)”。2019年,学校荣获市级“知行杯”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20年获市级“知行杯”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个人奖项4项。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学习强国、解放日报、中新网、青年报、周到(新闻晨报)、东方网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学校组织开展非遗项目导赏体验活动,增进学生对上海绒绣、剪纸等传统文化的了解 。还与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实践基地”和“上海市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举办“非遗文化——文脉传承”进校园活动。2020年暑假,文理学部先锋文创团队与“浦东剪纸”传承人陈金妹共同创作了剪纸版“四史”红色书签,在“四史”学习过程中也促成了非遗文化的传播。

二、积极构建“三圈三全十育人”体系,推动“三全育人”向纵深发展
做好顶层设计。学校成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沪二工大委办〔2020〕34号,全面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不断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制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三全育人”任务分解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各方育人资源,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方面,扎实推进一二三课堂合力育人,推进校内外合力育人,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切实有效提升育人质量。

2020年,印发《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沪二工大委办〔2020〕96号),全方位、多维度打造学校协同育人格局。发挥二级党组织和支部在推进“课程思政”中的作用,2019年全校共梳理出460多门课程纳入“课程思政”课程建设,2020年校级层面立项建设47门课程思政项目。加强对市级课程思政项目的管理,通过展示交流等形式发挥课程项目的示范效应。在2019级培养计划修订中,首次加入了针对价值引领目标的专门表述,源头上确保“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
学校结合办学定位和传统,大力推动劳模文化育人和劳动教育,印发《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沪二工大委办〔2020〕48号),力求提升育人实效。2019-2020年,校党委书记吴松为新生讲授“传承劳模精神,打好扎实基础,练就过硬本领”开学第一课;带领学生在教育电视台录制“周末开大课——工匠中国”,教育引导学生要始终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创新劳模育人形式,开展优秀毕业生与劳模结对,将传承劳模精神延伸到学生的职业生涯;举办劳动教育活动月,吸引青年学子广泛参与;组织“传承劳模精神 做最美奋斗者”主题党日活动;举办以“传承劳动精神 勇担育人使命”为主题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伟大工程”示范党课,学习强国、央广网、中国教育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多家媒体对学校劳模文化育人举措进行了报道。“打造劳模文化育人品牌,创新劳模精神育人模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劳模精神激励青年成长成才”获2019年上海市教育系统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案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劳模文化与劳动教育基地入围“三全育人”市级共享育人基地。
2020年疫情期间,学校辅导员队伍努力做好精准学业领航,精品微课程,精细“云端”指导,申报案例荣获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高校学业辅导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精品微课程 精细课群运营 精准学业领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依托易班平台开展学业规划指导工作案例》,荣获2019年度上海高校易班及网络文化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征集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