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指标2:有荣获省部级及以上表彰的好人好事。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得到国家和市级主要媒体报道,并产生广泛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14]
在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过程中,我校以党的建设为主线,明确核心作用,做好顶层设计,激发队伍活力;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完善机制,补齐短板,突破提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劳模精神,凝练校园文化,彰显社会责任,自2003年起,已连续七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2017-2018年度获得首届“上海市文明校园”称号。
在文明校园创建过程中,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其中,文理学部造血干细胞采集及捐献志愿者服务队成立17年来,始终坚持“不忘初心,持之以恒”的志愿服务理念,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开展志愿工作。截至2020年11月底,在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的大力宣传和服务下,学校有5000余名师生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2019年3月,文理学部大四学生张薇爱心相助一名异地小女孩,成功为其捐献造血干细胞,张薇也成为我校第1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事迹受到央广网、“上观”、上海电视台等社会媒体的广泛报道。我校共有12位采样者成功配型并捐献,位列上海市高校造血干细胞捐献前列。

学校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2019-2020年,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文教授获2015-2019年度“上海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获2020年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宣传典型。于伟获2019度“宝钢优秀教师奖”,郝皓等6人获2019年度上海市育才奖,王雪俏获评上海市辅导员年度人物,金慧明等3人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工程训练中心高鸣老师获“浦东工匠”荣誉称号。
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学校特色进一步弘扬。学校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特别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创新”获2019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项目,其经验在本市和全国得到一定推广。工学部天使服务队这支由学生党员、团员、入党积极分子为核心主力的智力助残志愿服务组织,通过为残疾人子女进行义务家教、开展电脑培训等形式,激励残疾人家庭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已坚持了十二年。天使服务队下设的工学部退役军人服务站雷锋理发队为周边社区居民义务理发、天使平民补习班每周为二工大附属中学学生义务补课,受助人员多次向学校寄来感谢信以表感谢。应用艺术设计学院着力将思政教育隐性渗透于学生专业实践活动中,力求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学院成立的“艺家”青年志愿服务队,组织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做好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2019年,“艺家”青年志愿服务队确立了“画笔点亮乡村”的志愿服务主题,以创意墙绘、速写摄影等形式呈现上海乡村主流文化。2020年,“艺家”团队将视角聚焦疫情下的快递员、外卖人员,中新网、劳动报、青年报、“周到”、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均进行了报道。《“艺家”艺术设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获评“2019上海高校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提名)”。

在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期间,二工大青年志愿者们主动奔赴各个岗位,用青春力量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他们有些在入沪通道充当“城市守门人”,有些在”基层社区“成为里弄宣传员,有些坚守在家乡道口成为”家乡小卫士”,有些在生产物资第一线成为流水线上的“小工人”,他们排查疫情,宣传防疫、关心孤老、捐款捐物……各自发挥所长,竭尽所能。学校共有180余位线下志愿者、3000余位线上志愿者参与到这次疫情防控中来,累计服务时长达万余小时,他们的工作被新民晚报、周到、上海科技报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获得社会好评。
学校进一步弘扬劳模育人文化特色,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求提升育人实效。2019-2020年,校党委书记吴松为新生讲授“传承劳模精神,打好扎实基础,练就过硬本领”开学第一课;带领学生在教育电视台录制“周末开大课——工匠中国”,教育引导学生要始终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创新劳模育人形式,开展优秀毕业生与劳模结对,将传承劳模精神延伸到学生的职业生涯;举办劳动教育活动月,吸引青年学子广泛参与;组织“传承劳模精神 做最美奋斗者”主题党日活动;举办以“传承劳动精神 勇担育人使命”为主题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伟大工程”示范党课,学习强国、央广网、中国教育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多家媒体对学校劳模文化育人举措进行了报道。 “打造劳模文化育人品牌,创新劳模精神育人模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劳模精神激励青年成长成才”获2019年上海市教育系统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案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劳模文化与劳动教育基地入围“三全育人”市级共享育人基地。

学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建成果丰硕。一批党支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电子废弃物研究中心直属党支部获评教育部第二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获评上海高校党组织“攀登”计划样板支部创建单位称号。学校申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示范性党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获批,成列为首批十家建设单位之一。党建服务中心从3月运行至今,已累计接待党支部召开会议、举行入党仪式活动、开展主题党日40余次,接待党员500余名。
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学校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2020年3月,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得“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为学校“十四五”期间乘势而上,推进高水平地方高校的建设提供了大好的发展契机。
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项,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3项,“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课程荣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计算机、数控2个高职专业正在积极申报《上海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一流专科高职教育建设试点》(简称“一流高职计划”)。“智能制造工厂”实验室,入选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2019年,获批上海高职高专市级精品课程2门,15门课程获批教委重点课程,2020年,13门课程获批教委重点课程。2019年-2020年,市级重点教改项目共获批6项。2020年,市级新工科项目获批2项,教育部新工科项目获批1项。第六批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获批,第一批和第二批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顺利通过验收。
学校入选上海市大学科技园培育工程,并申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项目”获上海市科委批准立项。校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推动从产品创意设计到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设置创意设计、智能制造、物流管理三个学科方向,交叉融合了“设计学”、“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设计了移动机器人及多智能体的物流调度系统,2019年同时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并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全国教科“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1项,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2项,阳光计划1项。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3项,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资助项目1项。5个项目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
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屡获佳绩,人才培养成果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