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使服务社会 技术转移校企双赢

发布时间2015-06-10

  项目简介:2011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测控与信息技术团队、电子废弃物与环境功能材料团队、机电一体化团队获批为上海高校首批知识服务试点团队。多年来,围绕知识服务能力的提升,工学部各学院组织专家学者、科研骨干、青年博士成立知识服务团队,团队成员通过与长三角地区共建“科技工作站”,担任“科技大使”,坚持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学科和人才高地优势,推动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探索合作共建,认真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体制和机制,助力学校内涵建设,积极探索高校知识服务社会能力的路径和方法,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目标与思路

  如何发挥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发挥高校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服务区域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仅靠每年的工博会、技术交易市场展示或是带着大量展板和资料到长三角地区进行成果推广,效果一般,对接项目也零零散散,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学部凭借在机械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材料科学等学科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与长三角地市科技局建立对接关系,寻找对口企业建立科研合作基地,为企业开发新产品,为企业输送实习生和优秀毕业生;教师到企业开展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回校后给学生传授更多的企业高新技术和企业管理知识,同时学校聘请企业家到校做指导老师。通过建立科技服务站,派驻“科技大使”,使技术转移站成为企业和高校间沟通的桥梁,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赢、注重实效、共谋发展的原则,围绕科技服务、成果转化、决策咨询、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建立更加全面、密切的合作。

  二、过程与方法

  (一)知识服务社会,助推企业发展,深化自身内涵建设。

  2010年,浙江武义县周一机电有限公司的翻斗车驱动轴出现了断裂,对其生产经营造成了损失。此时,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原机电一体化团队技术服务队伍主动对接,将最新科技成果 “打包”,为企业提供了学校所有科研团队的技术长项。最终,原机电工程学院与企业签订了一项技术服务合同。这种变“守株待兔”为主动出击的对接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学部的知识服务团队中层出不穷。

  自2010年起,原机电工程学院(现工学部)汪伟明、朱弘峰,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王真星、宋绍京博士先后担任二工大浙江武义科技转移工作站站长和“科技大使”,积极探索完善技术转移工作站的运行机制、拓展校企合作领域、联合开展技术难题攻关,与武义县周一机电、裕隆实业、双峰锅炉、飞鹿文具等企业相继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推进武义当地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一年时间走访当地企业近百家,达成有意向性合作的企业50家。经过不断地进一步协调与沟通,已经签约1家,立项2家.

  2013年,浙江海盐县,原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现工学部)王利军教授作为第一任“科技大使”,先后带领学部教师走访了伟博化工、三鑫钢管、海利集团、哈亿曼电子等多家企业,为在学部和当地企业间实现技术转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学部何成博士在走访三鑫钢铁公司后,就减轻一线工人劳动强度问题,提出了实施钢管作业自动化生产线建设的建议,以机器换人、提高劳动效率。2013年一年,工作站组织去海盐企业参观、项目对接交流达90人次;与30家企业建立联系。邀请企业到学校交流2次。自建站至今与海盐已签约项目4项,另有3项在谈。已签约4项目合同金额280万,到校金额近200万。    

  2014年,工学部江晓军博士来到江苏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挂职光电科技产业园管理办副主任。负责该开发区的科技、人才工作。短短半年时间,他携工学部的其他青年博士教师走访了台玻悦达太阳能镜板有限公司、江苏悦达墨特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杰恩电气公司、东方赛普物联网产业研究有限公司、步凤镇玖宇公司、江苏鸿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熟悉科技人才工作情况,调研开发区企业,了解企业人才工作情况和科技难题情况。

  在步凤镇玖宇公司,因业务发展需对新型汽车充电器进行技术攻关。江晓军博士为企业引进人才积极联系学部,根据总经理张祥介绍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电动汽车充电柜的功能和性能指标等技术需求,对接到我校长期从事控制系统技术开发的徐涛博士。在东方赛普物联网产业研究有限公司、步凤镇玖宇实业公司,经过江晓军博士的联系,对接到工学部计算机软件学院张世明科研团队、曙光研究院夏天科研团队进行软件类科技项目、充电装置项目产学研合作。双方洽谈进行得深入、全面,东方赛普公司希望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便推动更好的合作,江苏玖宇实业公司希望工学部的智力资源能帮助其进行充电装置项目的研发。

  (二)校企双赢,产业反哺校园,促进学科人才建设。

  在知识服务团队利用各种科技资源服务社会与区域内企业的活动联动的同时,与企业的互动共建也有效地促进了学部的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

  2013年,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工学部环境与材料学院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校外实习基地。在企业设计和开发系列实习项目,学生在企业进行现场教学。以横向项目为纽带,浙江海盐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家企业已经成为了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已有4名研究生在此完成为期1年的企业实践环节(伟博化工3名,哈亿曼1名),为学部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紧密联系,指导研究生企业岗位实习的全过程。研究生不仅对企业的生产、工艺、运营、管理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能够在完成已有研发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完成学位论文的同时又能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经过三年的互动,学校实际为企业培养了所需的技术研发人员,企业为研究生就业提供了保障。

  2015年伊始,江晓军博士组织盐城开发区人社局和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人员回到学校参加上海浦东新区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会,为本科毕业生架筑就业桥梁。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响应盐城经济开发区的政策号召,准备在盐城建立研究生企业工作站,为研究生培养打造良好的企业实践平台,为工学部教师进行横向项目的拓展提供企业来源。

  三、成效与展望

  2015年4月10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学部与浙江海盐京海表面技术有限公司的磷化渣研发处置与再生利用项目正式签约,海盐科技大使王利军教授说到,“我们学校与海盐的结缘始于2012年,当时是从伟博化工的1个小项目开始合作,现在前前后后已经做了5个项目,在海盐的技术转移工作站也已建成,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会继续与当地企业加强交流,了解他们的技术需求,进行项目合作开发,此外我们也打算在技术人员培训、学生就业等方面与当地企业进行深入合作。”

  建立科技服务站,派驻科技大使一方面是宣传学校,提高学校在当地的知名度,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为学校的技术团队提供初步的需求筛选,为企业和学校技术团队的沟通提供便利的保证,及时获取当地的科技成果服务信息;开拓市场空间,捕捉市场机遇,促进学校科研项目成果转化。

  科技大使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要做好科技政策的宣传员、产学研合作的联络员、创新创业人才的服务员工作。变学校的科研成果变成企业产品;增强高校科技人才服务企业的本领,培育学校的科研队伍;促进建立产学研基地,开发新产品,与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实验实训基地,为企业输送优秀学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提升学校的美誉度。    

  科技大使,知识服务社会。聚焦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使其在关键技术领域交叉、联合和产学研合作中,承接长三角地区、上海乃至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以更好适应国家、上海等重点发展领域以及社会、企业的需求,主动融入地方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技术转化率,推动学校在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知识服务过程中的产生更大的活力。

 

  注:此项目系学校2014年文明创建特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