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引领成才 知行合一奉献青春

发布时间2014-04-10

  项目简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校团委作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管部门,充分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规范化运作,完善了项目审批、宣传动员、培训教育、总结表彰等相关制度,社会实践项目运作有计划、有经费、有队伍、有考核,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年来,全校共组织240多支实践团队、15000人次的大学生参与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形式从以学习考察为主,发展为支教扫盲、扶贫帮困、政策宣讲、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培育出志愿服务、优秀大学生挂职锻炼等一系列社会实践品牌项目,保证了社会实践的制度化、基地化、长期化和特色化,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一、项目背景
  30年前,市高教局、团市委联合在全市高校开展了以“改革与大学生的责任”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标志着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式开展。一直以来,我校积极组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至今已十五个年头。
  十五年来,校团委以让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指导思想,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先后开展了以“永远跟党走”、“科学发展促和谐,服务农村作贡献”、“共建家园迎奥运,改革开放伴成长”等时代主题鲜明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我校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服务社会。
  据不完全统计,十五年来,学校共组织240多支实践团队、15000人次的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形式从以学习考察为主,发展为支教扫盲、扶贫帮困、政策宣讲、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培育出志愿服务、优秀大学生挂职锻炼等一系列社会实践品牌项目。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形成长效机制,并进一步探索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实习就业相结合、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等新的工作形式。
  二、实施过程
  1、建章立制,工作流程不断规范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前期策划准备、中期实践运行、后期总结评优等三个基本模块,历时半年左右。校团委立足于完善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不断推进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规范社会实践的组织流程。
  ⑴立项招标,择优设项。每年5月份,校团委下发《关于做好暑期社会实践立项工作的通知》,全面发动全校各基层团组织、学生社团及全体学生,围绕主题广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立项征集工作。在进行立项答辩会后,各实践团队认真做好实践队员的选拔工作。校团委每年统一进行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并组织召开社会实践培训动员大会,邀请相关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工作技巧、思想准备等方面的培训,帮助队员在思想上、专业上、身体上都做好准备,进一步提升了实践队员的业务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⑵教师带队,全程跟踪。从2008年起,校团委开始与学校宣传部、思政部合作,精心选拔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了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度,也进一步充实了带队教师队伍。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校团委社会实践工作部同学及时与实践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对每一个实践团队进行跟踪,了解实践进程,关注项目发展,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并编发暑期社会实践简报,发布微博。
  ⑶及时总结,展示评优。每年九月新学期开学,组织各实践团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成果答辩,评选出优秀项目团队与个人,从而巩固实践工作成果,进一步扩大实践活动影响力。此外,校团委每年举办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制作展板,在校内进行集中展示。
  2、积极探索,实践内涵不断丰富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校团委紧紧围绕每年社会热点和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着力突出青年需要和学校特点,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和对社会实践的需求出发,积极探索,通过增加项目的数量来提高学生参与机会,通过拓展活动的类型来满足不同学生的社会实践需求,通过提高活动质量、加强分类指导来提升社会实践育人效果。
  ⑴通过开展“三下乡”活动,培育大学生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
  按照团中央在全国开展大中专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我校连续十五年组织学生赴长三角及西部省市等农村地区,开展扶贫支教、文化下乡、法律援助等各类实践服务活动,直接服务各地群众数万人次。
  志愿服务活动则是就近、就地开展社会实践的主要途径。在上海各社区街道、农民工子弟小学、公益场馆等场所,我校实践队员们深入开展了节能环保宣传、特奥世博社区宣传、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家教等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培育了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
  ⑵通过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增强活动的传承性
  近年来,我校不断推进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建有校级实践基地1个,院级实践基地9个,通过这些实践基地,使各种考察调研更专业、更深入,使各项服务更能落到实处,增强了实践活动的传承性,使其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
  支教是我校历史最悠久、参与最广泛的实践项目。在2013年暑期实践过程中,理学院师生20余人赴安徽歙县长陔乡牵手留守山区孩子,开展了“梦想起航,爱在路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结合视光等专业知识为留守儿童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募捐了助学金及大批学习、生活物资,并建立了实践基地,和留守儿童长期结对,对他们长期进行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帮助。
  机电工程学院的川沙豫息小学基地、国交人文学院的广洋敬老院基地、外国语学院的上南辅读学校基地等活动的开展时间都达到近十年。而这些传统实践基地在内容上不断创新和深化,在影响上不断扩大,在时间上从暑期一段时间扩展到全年长期联系。
  三、实践成效
  十五年来,我校在上海市社会实践评奖评优中共取得了优秀组织奖1 次,最佳项目奖2项、组织奖14次,优秀项目奖60项、优秀个人60名、优秀指导教师30名的好成绩。
  十五年弹指一挥间,一届又一届的同学们用自己的双眼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双手帮助他人,历练了意志,锻炼了能力,了解了社会,体验了民情,更从亲身实践中对现实伟大的中国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在优秀实践者的带领下,一批又一批的二工大学子在实践过程中闪耀着青春的风采,在奉献社会中传递着知行合一的理念。因为他们相信:实践,在我的青春里。
 
  注:此项目系学校2013年校园文化优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