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模插上腾飞的翅膀 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

发布时间2013-06-08

  项目简介:成继教学院开办航天局“机电一体化”劳模班,积极探索新时期劳模培养新模式获得成功,为新时期劳动模范和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骨干插上了知识和科技的翅膀,使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劳模班”培养新模式的成功探索具有积极意义,为后续的校企合作以及服务第一线生产者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弘扬传统,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时期劳模班培养模式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素有“劳动模范的摇篮、高技能人才的深造平台”之誉,建校伊始,学校就以培养经济社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着力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先进工作者和技术骨干,通过科学知识教学、应用技能培训、先进技术传授,使一大批勤奋踏实、吃苦耐劳的生产劳动者,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新型劳动者、知识劳动者。二工大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以全国劳模包起帆、李斌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各级劳动模范。一代代劳动模范的成长,见证了二工大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和光荣。
  进入新世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紧跟时代脉搏,传承和发扬学校办学传统与特色,满足新时期广大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劳动者尤其是劳动模范提升学历、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时代需要,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新时期的劳动模范和生产第一线技术骨干更好更快地掌握先进科技知识,在生产和工作中成为智慧劳动者,为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大作用。学校在成继教学院为航天工业系统开办的劳模班,就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范例。 
  在市总工会、市教委关心支持下,学校党政领导对劳模班高度重视,亲自与和航天局联系,为劳模班招生牵线搭桥。有长期活跃在生产工作第一线,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以唐建平为代表的一批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焊接技术能手、装配技能名师、精密测量专业主任检验师、荣获“载人航天杰出贡献奖”的副主任工艺师、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等一批生产骨干、技术能手参加了国家统一入学考试,最终,共有十一人进入了劳模班学习;其中,特级技师7名,工程师2名,技师2名。
  二、贴近产业,贴近企业着力培育知识型创新型技能人才
  成继教学院深知探索培养新模式的责任和意义,对“劳模班”的教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学院专门邀请市教委有关领导以及成人教育专业建设方面的专家,召开劳模班教学培养计划研讨会;根据劳模这一个性明显、特点鲜明的群体,探讨从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师资配备、教学方法、毕业设计和管理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全新的探索。以大专学历培养规格为标准,以劳模班学员为中心,因材施教,贴近产业、贴近企业,使劳模学员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型、智慧型、技能型人才,是劳模班探索创新的基本理念。在办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具体措施。
  1、注重教学全过程
  专门成立了以学院、企业、学生三方组成的劳模班专业建设工作组。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中注重学生知识型高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企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共同讨论教学计划方案的制定。每学期开学都要召开由任课教师、学员、航天局领导、学院相关部门参加的教学研讨会,围绕谈体会、讲思路、摸情况、提要求进行。谈体会就是上一学期的任课教师交流教学体会和教学经验;讲思路就是本学期的任课教师向学生介绍课程内容,强调学习要点及要求,谈授课的主要思路;摸情况就是班主任介绍“劳模班”学员的总体情况和学习基础,任课教师了解学生在所学课程中迫切需要解答的难题;提要求就是劳模班学员提出今后学习上的想法,并与老师共同探讨学习方法。培训过程中,专题教学研讨会先后共召开了7次。
劳模班教学研讨会
  2、改进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学院在坚持大专规格层次的理论知识标准和实践要求的前提下,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注重与企业和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注重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整个培养方案层次分明,具有针对性,注重工作所需及工程实践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认真听取企业和学员的意见,因材施教,按需授课,缩减学员本身已掌握的知识,增加计算机制图、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综合实验、PCL综合实训、数控编程操作实训等学员工作中非常需要的内容。结合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强化机电一体化基本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以进一步提高学员的机电设备应用、制造、维修及管理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3、优化教师队伍
  教授专业课程的相关学院选派责任心强、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劳模班授课。教师们在教学中结合学员特点,注重点面结合,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倾情倾力倾心。其中,“高等数学”由连续四次被学院评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教师担任,“大学英语”由有几十年成人教学经验、深受学生欢迎的老教师担任,“计算机基础”由具有机械、电子两大类专业背景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在专业课教学中,授课教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有13人次。7名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中,有4人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针对该班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举一反三,循循善诱,直至学生弄明白为止。在办学过程中,学院充分发挥“劳模班”学员职业道德高尚的榜样作用、职业技能精湛的示范作用,让学员们既当学生又为榜样,师生间互帮互学,教学相长,对教师的师德素养和实践技能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和老师各显所长,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4、拓展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任教“现代工程制图”课的刘平教授,在开课前了解到学员已掌握投影法基本知识和手工板图绘图的技能。因此,刘教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重点讲解用CAD绘制工程图。这样使学员既掌握了计算机绘图的技能,也帮助他们提高和巩固了工程图的知识,使学员的绘图技能实现了从手工到运用计算机绘制的一个飞跃。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运用了黑板加PPT的教学手段,还运用了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交流、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尽量选用工程实践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在教授“机械制造技术”课时,教师将教科书中机械零件常用的十几种定位方案,逐一与学生讨论改进方法。由于大部分学员在工作实践中或多或少接触过这一类问题,学员在课堂上讨论的积极性非常高,讨论过程十分热烈。由于学员生产实践经验丰富,而且又都是各领域的行家,如有的是切削名家,有的是焊接能手,有的是装配巧匠,有的是钻孔技师,还有的是测量主任,所以在这样的讨论氛围中,能者为师,学员获益非浅。同时经老师课堂上的点拨,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就授课教师而言,通过与劳模学员的交流也进一步了解了企业和生产的实际情况,开阔了思路,提升了实践意识,得到了收获。
  5、毕业设计应用性与规范性结合
  毕业设计中突出理论规范性和产学结合的特点。学院在劳模班整个办学过程中,都非常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产业和学业的结合。注重以产业为导向,把企业作为第二课堂,结合学员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结合实际不断改进和改革课程内容、教法。在毕业设计这个最后教学环节上,产学结合的实际应用性和理论表述的规范性相结合的特点就更加明显。学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指导下,结合本专业的要求和自身工作的实际。选题、审题、论文撰写(反复修改)、中期检查、论文答辩,严格按照学校毕业设计的要求和流程进行。航天设备制造总厂的李进同学,其毕业设计课题“大型结构件的陀螺安装精度测量技术”还申报了科技成果进步奖,毕业后经跟踪了解,该课题已获得上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从实践出发的毕业设计,凝结着学员们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探索,也是对教师知识实践水平的考验、促进和鞭策。
  三、培养喜结硕果,探索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通过近四年的实践,劳模班的教学工作顺利结束了。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下,在机电学院和各相关专业学院的支持下,经过劳模班学员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劳模班的使命圆满完成。学员们普遍感到收获很多,学习非常值得。特别是理论知识的提高,又促进了实践技能的进一步提升;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了质的飞跃。
王刚副校长为全国劳模唐建平颁发毕业证书  
  2007年,该班在上海市成人高校创建学习型班级活动中荣获“优秀班级标兵”称号,全国劳模唐建平作为学员代表在表彰会上作了“不断学习拓展,为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的发言。
  航天局领导专程到学校向校领导赠送了“提升劳模技能 共铸航天伟业”的锦旗和感谢信,表达了对二工大劳模班工作的谢意。
  2010年9月21日,上海教育电视台以“二工大航天局劳模班毕业” 为主题,对我校举办劳模班服务企业、社会进行了报道。
  2010年9月27日,《劳动报》以“让劳模插上科技的翅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题,对我校劳模班举办理念和模式、获得的成果进行了报道。
  新时期“劳模班”的办学以及教学改革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校企合作以及服务第一线生产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正如全国劳模唐建平学员在毕业感言中说道:“这种教学非常适合我们企业的一线技术工人”,这是对我们办学与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的肯定。
  继“劳模班”后,我们又和上汽集团、海立集团进行了校企合作,为企业的一线技术工人开设了学历教育班,并送教到企业,送教到生产第一线。目前,两家企业已有4个班共196名技术工人参加了学习,其中就有全国劳模徐小平等。学院将劳模班办学过程中积累的办学经验,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应用到了新班级。使培养方案更加贴近企业,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并进一步探索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工程师共同对学员进行培养的模式。
  新时期劳模培养模式的成功探索,是学校顺应时代要求,把提升劳动模范的科学文化水平,精心培养智慧劳动者、优秀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作为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今后,在成功探索“劳模班”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还需不断总结经验并发扬光大良好传统,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社会,做出更多的积极贡献。(成继教学院)
 
  注:此项目系学校2012年文明创建特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