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世博,为了浦东蓝蓝的天

发布时间2010-04-08

 项目简介:
   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师生积极行动,以迎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通过开展大气污染监测、开展社区科普宣传、参与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治理学校周边水源环境、监测校园污水排放标准等活动,用严谨的科研态度、科学的监测数据、亲善的服务精神,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他们崇尚科学、立足浦东、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共创和谐生活、共迎上海世博。
 项目情况:
  世博的脚步越来越近,在校师生怎么以更好的精神面貌迎接世博?怎样以更好的实际行动支持世博?怎样以自身一己之长参与世博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师生积极行动,全面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举办一系列致力于保护环境、优化家园等主题活动,用严谨的科研态度、科学的监测数据、亲善的服务精神,立足浦东、服务区校,共创和谐生活、共享世博成果。
  一、持续大气污染调查,提供翔实科学数据。
  早在2007年暑假,在环境学院谢洪勇教授的指导下,学院6位学生开展了《强化专业立足浦东 服务社会》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对浦东新区包括陆家嘴、金桥、曹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地的大气颗粒物进行了PM10和PM2.5的测定,并对曹路地区进行了历时一年的大气监测。2008年暑期,这个团队又开展了《绿色奥运 和谐社会 清洁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气污染进行了进一步监测,通过对曹路镇、合庆镇新亚制药厂、浦东殡仪馆、美商国际集团、垃圾填埋场及其渗滤液处理装置、上海市白龙港城市污水处理厂、上海东方种畜场等几处进行大气污染物测定,确定了学校周边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两次的测定,师生撰写了翔实的检测报告,并作为浦东新区政协提案送到市政协。2009年2月25日,《新闻晨报》对我校提交的检测报告作了专题报道。
  二、扩大环保宣传力度,开展社区科普行动。
  2008年11月22日,为开展“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系列活动,环境学院十几位师生在谢洪勇教授的带领下,赴曹路镇社区活动中心开展了“让曹路镇的天空更蓝”科普宣传活动。师生们通过精心设计制作的展板,生动而形象地向社区居民们介绍了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比如酸雨的形成、大气恶臭的危害、臭氧层空洞给地球带来的影响、温室气体等知识,也让居民知道了如何在恶劣的环境污染情况下自我保护,如何参与到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行动中来。在现场,师生们耐心解答居民们的疑问,最后在写有“让曹路镇的天空更蓝”倡议书的横幅上,社区居民们郑重签上了名字。环境学院师生们的科普宣传活动真正让环境保护走进社区、走进寻常百姓家。
  三、参与新区污染源普查,承担环境普查重任。
  2007年10月初至11月底,2008年2月底至4月底,环境学院04、05级的100名在校大学生以及25位教师,分别参与了浦东新区工业源普查和国务院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历时三个多月,共涉及企业一万多家。在调查中,同学们被分为若干个现场调查小组和资料整理组,主要调查现有企业的排污情况,通过一对一的排摸、调查和询问,逐一搜集各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废水、废气和废料(物)产生量以及各企业环保手续的完备程度,并填写全国统一的《工业源简单普查表》。调查的每一份表格都经企业负责人签名并加盖公章以示准确无误。此外,还确定各企业经纬度,拍摄厂名、企业废水排放口等照片留底。
  普查工作范围广、要求严、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但在参与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任务得到圆满完成。师生们受到了浦东新区环保局的肯定,也为新区的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数据。正如学生在思想汇报和小结中所写:参加污染源的普查工作,让我学到了在学校里不曾接触到的实践知识,学会了如何面对突发情况,也更真切地了解了社会现象。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作为环境专业的学生更看到了身上肩负的责任,我们要更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来投身环保事业。
  四、治理校园水源污染,优化校园生活环境。
  水是生命之源。为了给在校师生安全的水资源,创建一个整洁、优美、安全的校园环境,环境学院师生对学校周边的河水进行了水源调查、对污水排放进行了监测。环境工程系教师陈胜文博士、06环境A2班张徵、杨杰同学对我校金海路校区水体进行了检测,通过采用微波消解技术,应用全谱直读ICP—AES等技术,得出校区水体未被重金属污染的结论,同时,师生们的调研成果《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金海路校区水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一文发表在2008年6月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上。2008年9月,环境学院乔炜、马长文、樊丽等三位老师带领3位同学,开始对校园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了COD和氨氮监测,目前已持续监测了6个多月,为了体现科学性,目前监测工作仍在继续中。最终将从监测得出数据分析,给学校有关部门提供建议和意见,以使我校的污水处理设施能有效运行,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创建更优美的校园环境。(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注:此项目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08年文明创建特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