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曾泉峰同学

发布时间2010-05-24

  曾泉峰,男,上海崇明县人,现就读于我校人文学院07社区管理01班。2009年11月24日,他成为我校学生第7例,上海大学生第36例,上海市第151例,上海首例向台湾地区捐献造血干细胞者。
  该同学思想上要求上进,是班级的入党积极分子。性格开朗,朴实坦诚,乐于助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犹如一颗螺丝钉,微小但又重要,在班中的担当和责任,让同学信服;在每一次的志愿者活动中挺身而出的他,总让人钦佩。从义务献血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活动;从运动会志愿者到兴家残疾人义务辅导学校;从科技馆志愿者到迎新生志愿者……每次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和亲切的微笑。
  在进入大学没多久,曾泉峰就听说学校从2003年开始,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大型的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活动。他觉得这是一项非常神圣的志愿者工作,他渴望有更多的机会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看到这样好的一个机会,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血液采样活动,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入库志愿者。在这3年中,他积极参与我校的造血干细胞大型志愿者活动。在活动中,看到同学们认真听取造血干细胞知识讲座的那种态度,他为之动容;看到红十字会志愿者、我校志愿者为了这项爱的希望工程,不断地付出自己的辛勤工作,他为之感动;看到我校从丁杰到吴承根6位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的爱的举动,他为之佩服。每次学校传出某某同学配对成功了,他就会和我们说小时候曾看过的一个讲述我国第一例骨髓移植的故事的电视剧。他说看了之后有很强烈的感动在心中,很佩服捐献者。他总是微笑着说:“虽然配型成功的几率非常低,但是一旦配型成功,一个人的生命就能得到延续,那该是多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2009年暑假,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电告知,他与台湾一位20岁的女孩配对成功了,希望他做好捐献的准备。当时,曾泉峰有点意想不到,心中也出现过片刻的犹豫。但没过多久,他的心情就平静了。因为这是他期盼已久的事情啊。
  “20岁,和自己相仿的年龄,一定要去救!”
  “自己的一点造血干细胞,可以点燃一位白血病患者生命的希望!这样做值得!”
  是的,曾泉峰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学生,来自上海郊区,家庭并不富裕。他总觉得从小到大,身边的老师和同学给予了他无限的关心和照顾。现在通过红十字会得知有这样一位台湾同胞需要他的帮助,他觉得自己和她是血脉相通的,应该帮助她。心存着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恩,他要和她一起共度难关,重新为患者女孩点燃生命的希望。我们私下里也问过他,你是不是考虑清楚了?他总是很坚定地回答,这有啥好想的,不止我,还有许许多多加入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库的志愿者都有一个同样的心愿:用我们坚强的意志和真诚的爱心,为更多的白血病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之火,让全世界充满爱的阳光。
  在和家人商量此事的时候,另他没有想到的是父母坚决的反对态度。他知道父母为儿女的苦心,但是想想远在台湾等待着重生希望的小姑娘,想想2008年这不平凡的一年中,我们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经历了奥运,有多少的志愿者用他们的行动,他们的付出,帮助了他人,维护了平安,树立了志愿者的形象。也正是志愿者们的精神,鼓舞着他要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帮助台湾同胞共渡难关。曾泉峰顶着家里巨大的压力,通过学校老师、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反复做父母家人的工作。谈一次不行谈两次,有过争执,有过父母心疼的眼泪,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动摇曾泉峰的决定。他翻阅资料积极做父母的思想工作,甚至将学校前几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同学都联系到,向父母解释捐献的过程。后来,父母终于被他的坚定而说服。
  除了前期多次的身体检查外,为了能有的更多造血干细胞分裂而便于采集,曾泉峰每天都要进行针剂注射和抽血检验。期间也会有些许难受,但每次他都只是微微皱皱眉头,他说,既然选择了志愿者,那就应该尽己所能,这些小小的痛苦和患者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就是因为心中的大爱,在采样当天有些拉肚子的他,还是克服身体不适来到了采样室。为了保证捐献的成功率,曾泉峰的造血干细胞采集量要比平时的捐献者多,第一天从早上8点采集到了下午2点多,整整的6、7个小时不能动,不能上卫生间。经过白天的采样,曾泉峰晚上的胃口明显没有前几天好,睡觉时还不断出汗,他默默承受着身体的不适。最让大家担心的是捐献的第二天,采样的针管刚插入手臂没多久机器就坏了,大家都着急了,怕他身体有什么不适。曾妈妈更是在一旁坐立不安,眼里噙着泪花。而曾全峰却像没事一样,反而安慰我们说:没事的,我没有什么感觉,就是累一点,出点汗而已,没问题的。我倒是怕时间和量不够,耽误了对方的治疗。
  在这样的一个关头,他还惦记着他人,惦记着患者,我们都被曾泉峰深深感动了。这就是爱,这就是奉献,志愿者无私的奉献。坚强的克服,为的就是他人,为的就是用自己的坚强拯救一个生命!
  曾泉峰觉得:5毫升的鲜血,成为中华上海造血干细胞库中光荣的一员;作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5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点燃一位白血病患者生命的希望,这样做值得,这是每一位青年学子应尽的责任。(人文学院)

  注:此事迹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09-2010年精神文明好人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