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阳光下闪耀 慈善为起飞插翅

发布时间2011-06-10

  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是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于1995年1月联合创办的。其宗旨是“知识扶贫,助人发展”,主要任务是对社会弱势群体开展教育培训。在二工大和慈善基金会的领导与支持下,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再就业先进集体、第二届上海“慈善之星”、“4A”级中国社会组织,2010年又荣获“壹基金典范工程”奖。
  十六年来,“中心”通过慈善教育万人培训、外来媳妇就业技能培训、“阳光下展翅”——社区青年就业援助行动、“共享阳光”——来沪务工人员子女就业援助行动、万名农民工绿色网上行、大学生创业培训、青年创业夏令营等项目,培训各类学员90000多名,资助金额5000多万元,50%以上的学员实现了就业或再就业。其中,“阳光下展翅”是众多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充分体现精神文明创建特色的一个项目。
  一、播洒智力扶贫的阳光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的就业矛盾由原来的“4050”下岗失业人员转向“2030”人员,青年就业难的矛盾日益增长突显。当时,全市有7万余名失业的社区青年,其中学历偏低、缺乏技能、家境贫困的青年人占了相当比例。2004年,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开展了“阳光下展翅——社区青年就业援助行动”,一批“失学、失业、失管”的“三失”青年,重新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
  该项目每年分春、秋两季招生,一年办两期,先后共开设了8个专业。招生对象是:17至25岁家庭贫困、初中学历、身体健康、具有本市户籍的无业(失业)青年。主要采取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智育德育双促进,就业能力和就业岗位双保障的模式,通过一年半的学习,使学员得到一张中专文凭和2张技能证书,推荐就业,就业率达到70%。
  学员一年半中专学历教育学费3500元,第一年由汇丰银行慈善基金资助了800名学员,以后全部由上海市教委拨付,学员的2次技能培训经费由市人保局支付。全市先后有16所中职校和社会办学机构参与了此项项目。
  二、沐浴在德育的阳光下成长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阳光下展翅”项目的核心。
  1、参与“生活的准则”征文活动。为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从2008年开始,中心组织“阳光下展翅”班的同学连续三年参加由“国际青年成就”(简称JA)发起并组织的“生活的准则”征文活动。“阳光”班的同学有13篇作文被收录到公开出版的获奖作文集中。在征文活动中,通过谈生活、讲真话、悟真情,使同学们感悟和明确了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懂得了感恩、回报与奉献。
  2、开设德育课。中心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规范)、礼仪和修养、法制教育、成功人生、就业观念与创业精神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心理健康、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人际关系与沟通等80课时的德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阳光下展翅”班教学计划。认真制订《学生守则》,“阳光”班学生人手一份。 
  3、举办德育工作交流会。2006年8月、2007年12月,先后两次举行“阳光下展翅”项目德育工作交流会。交流会由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和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年事务中心承办。10多所教委下属的职校、中专的领导、班主任和社工,总结交流了教书育人、班主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经验与方法。会后,21篇交流文章被汇编成集,进一步推动了德育工作,促进了“阳光下展翅”项目的健康持续发展,使更多的学员就业成才。
  三、收获折射出“阳光”的温暖
  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贯穿“三个坚持”,即:坚持就业导向,确定70%的就业率目标;坚持“德育为先”,除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外,开展了大量提高学员素质的德育教育活动;坚持变“输血型”扶贫为“造血型”扶贫,着力提升服务对象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帮助其更好地自立于社会。
  该项目自2004年实施至今,已资助4399名家境贫困的社区青年,毕业3069名,就业2764名,就业率达到73.76%,目前在读566人。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社会美誉度,达到了“助一人上岗,帮一家脱贫”的目标。
  2007年,该项目荣获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2010年,被上海团市委评为青年影响社会“十大最具影响力公益项目”。《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东方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几家新闻媒体先后对项目进行了30多次报道。通过谷歌网络搜索引擎输入“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阳光下展翅项目”,可搜索到相关条目523条。(成继教学院)
 
  (此项目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10年文明创建特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