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9次无偿献血并捐献造血干细胞
发布时间2012-04-23
从2008年到2011年,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先后9次在社会流动采血点参加无偿献血,其中2次捐献全血600毫升,7次捐献血小板800毫升。2011年5月,又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名39岁白血病患者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平时,乐观开朗,乐于助人。这就是戴振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计算机信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08级学生,他用无私的爱心义举彰显了青春的闪亮风采,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90后大学生的奉献、勇气和担当。
无偿献血的“专业户”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戴振伟同学还在读高三。当他从新闻中得知因为救治大量地震伤员而血库用血告急时,便毅然在繁忙的学业中抽空来到人民广场流动采血点撸起袖管加入了为灾区伤员无偿献血的队伍。进入大学后,戴振伟加入了所在的计算机学院“天使服务队”,成为一名专为社会残障人士家庭爱心服务的志愿者。此后至今,戴振伟不仅利用课余时间风雨无阻地上门为残障人士家庭服务,而且先后9次在社会流动采血点参加无偿献血,其中2次捐献全血600毫升,7次捐献血小板800毫升;成为一名闪耀着“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志愿精神的名副其实的爱心“天使”。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低调的他从未主动将献血的事告诉过老师或同学,后来当被问及三年9次无偿献血背后的动力时,戴振伟十分腼腆地回答说:“献血是我应该做的事,不需要张扬。其实具体我也没有计算过献了几次,可能我是个热血青年吧,这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纪念成长,回报社会。”
用爱心唱响青春之歌
大一时,在学校开展的“点燃生命的希望——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活动”中,戴振伟报名加入了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278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中的一员。2011年3月,当得知与一名39岁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后,戴振伟毫不犹豫地答应捐献,他说:“等待捐献的患者正值壮年,肯定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救了他就是救了一个家庭,这是我的幸运”。在作好捐献准备后,为了不让父母过于担心,聪明的戴振伟没有直说而是用了点小策略旁敲侧击地让母亲知晓了捐献的事情,并以耐心的解释一点点打消父母心存的顾虑,得到了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入院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那天,懂事的戴振伟生怕父母到了现场因为心疼自己而担忧,所以坚持没有让父母陪同。戴振伟的父母在捐献前夜到华山医院看望儿子时也为他加油鼓劲:“伟伟,你长大了,是个男子汉了,我们为有你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5月31日上午9时,戴振伟躺在华山医院成分献血室内,面带微笑有节奏地握捏“握力球”,开始了鲜红色的“生命接力”,以无私的爱心义举奏响了亮丽青春的华彩乐章,重新点燃了患者的生命之火。他也成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第8例、上海大学生第53例、上海第211例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沪上各大媒体对戴振伟的爱心之举予以了报道。
“90后”的奉献与担当
戴振伟出生于1989年11月,算是个准“90后”。一提起小戴,老师、同学们无不夸奖他热心肠、爱助人。但戴振伟自己却一直对一件过往的小事耿耿于怀,无法释然。他回忆说:“每次坐公交车都会给老年人让座,只是有一次因为实在太累了所以没有马上站起来,当时真是如坐针毡。后来过了两站因为实在不好意思刚想站起来时,老人却下车了……”这件事情后,戴振伟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积极地助他人、做好事,为的是让自己能心安、不后悔。同学们爆料,在戴振伟的鼓励和带动下,他还曾和几个好朋友相约一同去流动采血点献血。得知此事后辅导员老师欣喜地说,这是“90后”的大男孩们用自己特别的方式见证彼此的友谊,留下青春的足迹。小戴所在学院的总支副书记董老师说:“现在社会给‘90后’往往贴上很多负面评价的标签,比如非主流、情绪化、颓废,但是戴振伟这个准90后,却是心地善良、富有爱心、乐于奉献、勇于担当,他是‘90后’的优秀代表。”现已大四的戴振伟马上面临毕业,谈及未来,他希望自己将来能有机会去做大学生村官。戴振伟笑着说:“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能吃苦的,所以希望有机会让自己得到更多的锻炼。”正如上海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部姜晓华所言,“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像小戴这样的青年入库捐献。”今后,必将有越来越多像戴振伟这样的青年学子以奉献、勇气和责任担当起肩负的未来。
附注:戴振伟同学的感人事迹荣获了上海市2011年度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奖。
.jpg)
2011年5月31日上午,造血干细胞采集前戴振伟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戴振伟同学所获的博爱奖章、造血干细胞捐献证书等
.jpg)
戴振伟在4月18日上午召开的2012年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领奖
宣传部
Copyright©2022 版权所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沪ICP备19020926,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路2360号 邮编201209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中心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