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知行转化 放飞青春梦想
发布时间2013-06-08
项目简介:为实现思政课实践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制度、道路的认知、认同和践行的有效统一,思政部大力开展以“强化知行转化,放飞青春梦想”为主题的思政课多元化实践育人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载体途径创新、教师示范引领、三个课堂互动,提升了实践育人效果,探索了全员化的课堂实践育人(第一课堂)、立体化的社会实践育人(第二课堂)、同步化的虚拟实践育人(第三课堂)有效途径,推动了思政课实践育人改革,有效地引导学生放飞青春梦想,更好地激发了学子的青春正能量。
一、项目背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多年来,高校一直致力于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但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实效性不强,主渠道作用不明显,而有效推进思政课实践育人活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为实现思政课实践育人目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牢青年学生共同的思想基础,激发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引导青年学生放飞梦想实现青春价值,促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制度、道路的认知、认同和践行的有效统一,思政部自2008年以来,坚持以“强化知行转化,放飞青春梦想”为主题,积极探索思政课“课堂实践全员化、社会实践立体化、网络实践同步化”的多元化实践育人活动途径,推动了思政课实践育人改革,有效地引导学生放飞青春梦想,实现青春价值。
二、主要做法
1、创新载体途径
以增强大学生“三个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自信)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思结合,立足知行转化,三个课堂联动”的操作思路,实现了思政课全员化的课堂实践育人、立体化的社会实践育人、同步化的网络实践育人有效途径和活动形式。
在课堂实践育人方面,注重把“社会”引入课堂,通过道德小品展示、模拟法庭辩论等,游戏再现生活中的某种困境或需求,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认知冲突,阐析基本原理,通过化解认知冲突,重构认知结构。
在社会实践育人方面,努力打通思政课实践育人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师全面指导大学生理论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基地教育、社会调查、阅读实践、主题活动等形式,有效开展志愿者服务、“三小”科技创新实践、校园实践、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例如,指导学生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组织学生到工厂、社区、农村、学校等地开展调研,主题涉及贫富差距、低碳环保、物价消费、山寨文化、社会公德、大学生兼职、恋爱婚姻观、诚信状况、心理健康等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社会考察中,力求做到实践生动,针对“兴奋点”指导学生认清社会责任;在指导学生社会调查中,力求做到理论深刻,针对“疑惑点”,指导学生深入钻研理论;在指导学生社会服务中,力求做到升华思想,针对“动情点”,指导学生立志报国。
在网络实践育人方面,积极构建思政课网络实践育人工作室平台,落实因材施教要求,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例如,“原理”工作室在线指导学生哲思明理,“概论”工作室在线指导学生社会聚焦,“思法”工作室在线指导学生感悟人生,诚信守法,“纲要”工作室在线指导学生史实镜鉴,等等。
2、彰显教师引领
积极构建教师学习提升机制和作用发挥机制,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塑造美丽教师、魅力教师形象,彰显人格魅力、理论魅力和学识魅力,发挥思政课教师在实践育人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教师定位上,积极推动教师实现由“教师”向“导师”转变;要求教师从第一课堂理论教学向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最关心的社会热点、疑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以及学生梦想进行全面调查,在梳理、分析四千多个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和三千多个学生梦想的基础上,全面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练兵活动,根据学生层次和各课程特点,将中国梦的相关内容有效地融入到实践育人之中,教师力求从哲学的高度、理论的深度、知识的宽度、前沿的创新度实施教学,努力做到教学“实”与“活”的有效结合。
3、打造三个课堂
创新实践育人“第一课堂”,探索课堂实践育人模式。突破思政课实践育人瓶颈,把“社会”引入课堂,利用课堂教学开展“教学中的社会实践问题”学习,通过案例教学、课堂展示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让小课堂浓缩大社会,将课堂内容向社会延伸,把社会现实和热点敏感话题化作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实现课程实践全员化。
创新实践育人“第二课堂”,激活传统社会实践模式。思政课教师指导大学生理论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基地教育、社会调查、阅读实践、主题活动等,拓展课外实践教学,让“课堂”走向社会,即将小课堂搬到大社会,融入大社会,让学生在亲力亲为的社会实践中认知一个个社会热点敏感话题,从中深化认识、磨练意志、觉悟政治理论、增强政治认同,实现社会实践立体化。
创新实践育人“第三课堂”,打造虚拟实践育人平台。将虚拟技术变成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开展模拟研练、虚拟实践的载体和手段,通过虚拟体验、模拟研练、网络调研、“网事”讨论等形式,将课堂、社会、网络交融对接,使课堂内容延伸到网络,网络话题聚焦于课堂,使师生互动与教学场景由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再由课堂外影响到课堂内,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实现网络虚拟实践同步化。
三、实践成效
1、提升了实践育人效果
在思政课实践育人活动中,突出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践行能力的转化,夯实了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了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能力和实践创新等能力。让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激发了学生放飞青春梦想,参与改革、建设和谐社会的智慧和热情,增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创新了实践育人模式
多年来思政课多元化实践育人活动的探索,为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提供了一个参考范式和有效经验,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上海基地课题组主要成员、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陈锡喜教授认为,该成果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尚未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完善的育人体系和明确的育人标准问题,提出全新理念,构建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突破了思政课实践育人瓶颈,使实践育人活动和理论教育实现了有机统一,具有实际推广价值。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政治学会会长桑玉成教授认为,该成果结合学校和学生特点,积极探索思政课多元化的实践育人模式,在育人实践中注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平台的互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彰显了亮点。
3、推动了实践育人改革
强化知行转化,放飞青春梦想的多元化实践育人活动同时也推动了思政课的整体课程建设和思政课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育人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例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被立项为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和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1门课程被列为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3门课程先后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再如,思政课教师1人荣获上海市育才奖、2人获得上海市“阳光计划”项目资助、1人获上海市第一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二等奖、4人次获校优秀教学比赛二等奖。(思政部)
注:此项目系学校2012年文明创建特色项目
Copyright©2022 版权所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沪ICP备19020926,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路2360号 邮编201209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中心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