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上海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贴重点产业需求提高质效 车间即课堂 招生到就业全链条重构
发布时间2025-11-22
2025-11-22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蕾/徐瑞哲

这个学期,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机制卓越2211班的课堂延伸至企业的工厂车间。28名学生以“准工程师”的身份,开启了为期两个月的沉浸式驻企实习。这次参加驻企培养的三大企业分属机器人、航空航天、高端智能制造核心板块,为学生们提供了多元化、高层次的实践场景。
这是上海撬动人才培养深层变革的战略落子之一。今年3月,在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5所高校选择试点学院(专业),正式启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紧贴重点产业需求,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学科逻辑”转向“产业逻辑”
上海电力大学储能技术实验室里,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龙佳一正与团队测试新型电池的充放电效率。今年3月开始,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中,全校淘汰了7个就业率偏低的传统专业,增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等10个专业。
“当前高等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打破‘学科孤岛’,构建‘需求—培养—就业—发展’四链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生态。”上海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顾春华直言,“这不是简单的教学改革,而是从招生到就业的全链条重构。”
调整,首先从高校专业设置机制开始。以往,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学科体系而定,虽然全面而系统,但距离产业需求总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如今,试点高校的专业设置,从以学科体系为主向以行业需求为主转变,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精准对接。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以“产业逻辑重构教育链”为核心,打破学科壁垒,重组五大技术学部,建立“行业主导的专业调整委员会”,其中企业委员数量超过50%,专业设置周期缩至1年,缩短人才供给的响应周期。在学部、专业和核心课程群层面,设立相应的学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室和产教融合教学团队。
上海电力大学根据企业实际绘制出“产业人才需求图谱”,图谱显示未来5年储能、海上风电等六大紧缺领域的岗位缺口超2万人。全校根据前沿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加速推进专业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推动培养体系从“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变、培养方式从“标准化培养”向“定制化培养”转变。
校企双导师护航“车间课堂”
高校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迭代,专业教材更新慢、教师实践经验断层等问题饱受诟病。如何让教育之水真正活起来?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选择从根子上重塑逻辑:把课堂搬到问题诞生的地方。
学院与企业深度协同,组建了由企业骨干工程师与校内骨干教师构成的“双导师”团队。双方基于教学大纲要求,紧密结合企业当季实际生产任务与技术攻关要点,联合开发了涵盖零部件设计方案优化、航空制造工艺、三维模型数字化等核心技能的模块化实训项目,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零时差”匹配。
在这一机制下,企业导师聚焦实战技能传授,校内导师则负责观察学生表现、收集企业反馈、协调解决难题,保障“车间课堂”高质量运转。教学方案也根据实际反馈动态优化。
在上应大化妆品工艺学课堂上,企业导师带来不同批次护肤品的生产记录单,结合车间实拍视频,拆解乳化温度控制、均质时间设定等关键工艺参数的调整逻辑。“理论讲解—问题拆解—方案设计—工厂验证”的教学闭环,让抽象的工艺知识变成了可操作、可验证的实战训练场。
今年,华为昇思生态发展副总监丁来平有了一个新身份——上海电力大学“企业导师”。他带着“昇思MindSporeAI框架使能大模型原生创新”的真实案例,走进校内大模型产教融合实训课堂。“学生接触的都是企业一线技术,结课作业就是完成一份可行性报告,优秀方案可直接纳入企业研发库。”
目前,上海电力大学与国网上海电力、申能集团等百余家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开发出48门校企合作课程和一系列覆盖电力系统各环节的虚拟仿真课程群,覆盖全校70%工科专业。
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出现“企业订单班”“专微融合班”等特色班型。学院与上海市
铁路运营有限公司推行“1+1+1.5+0.5”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大三起学生就进入企业参与核心技能训练与产教融合实践,大四则聚焦生产真问题完成毕业设计。
企业评价占考核比重提升
专业变了、课程变了、培养方式变了,评价体系的改革紧随其后。
今年,上应大香料香精化妆品学部新建企业实习评价体系,计划未来用能力工分制替代学分,企业评价占考核40%左右。“原来,顶岗实习是学校提供机会,学生自愿参加,覆盖面仅70%,不计学分,实习情况到底如何并不清楚。现在,为避免‘放水’和‘摸鱼’,纳入学分可100%覆盖学生,通过建立学生在企业的评价体系,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实习情况。”
更多评价机制的改变,来自学生和企业的真实感受。
在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试点改革班的大二学生杜晓哲在“企业轮岗观察实践”中被分配到自动化装配岗位,企业为他指定了经验丰富的宋工作为带教导师。
一次,产线上的一个协作机器人出现了短暂的通信中断。杜晓哲根据在校学习的工业网络知识,提出可能是某个接口松动。在宋工的鼓励下,他参与了排查,最终证实了他的猜想。这次小小的“成功”给了他巨大的信心。“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能为团队解决问题的‘准工程师’。”
“我见证了同学们从‘纸上谈兵’到‘上手能做’的转变。”作为校内导师的上海电机学院欧阳华兵老师欣喜于学生成长的速度。在设计环节,学生们已能跳出纯理论框架,结合生产工艺调整方案细节,真切理解核心逻辑;在装配环节,从部件定位的基准校准到铆接顺序的流程把控,学生们逐步吃透了“每道工序都关联整机性能”的行业准则。
合作企业对此模式同样也很认可。“这种‘提前介入、共同培养’的方式,让我们更早锁定好苗子。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更强,稳定性也更高。”二工大合作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康晓洁说。
原始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476249
Copyright©2022 版权所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沪ICP备19020926,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路2360号 邮编201209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中心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