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全仿真”演练提升竞争力 高校推创新创业作业激发学生活力

发布时间2015-06-05

2015年6月4日  《劳动报》 第10版 

  (作者:张欣驰)本报讯 大学生创业热情高,但创业成果“死亡率”也高。为破解这一窘境,沪上高校推出了“预创业”机制,让学生在校提前“全仿真”演练创业,在市场浪潮中优胜劣汰。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涌动,沪上各高校正推出一系列举措,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

  让学生提前经受考验

  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有这样一条“大学生创业实践街”,一家家学生自主经营的实体店和工作室入驻于此,每家店铺都有学校颁发的“营业执照”,一切“全仿真”市场环境。这是校方推出的预创业机制,对有志于创业的学生通过遴选给予市场准入资格,同时随时经受市场考验优胜劣汰。

  在最近一次评估中,首批入驻的14家企业中就有3家因为财务报表、绩效考核等不灵光而被淘汰。而企业要入驻这条街同样不容易,学生要经过训练营、创业计划书答辩、专家甄选等环节,过五关斩六将。记者看到,短短一条街上,汇集了互联网平台、新兴观赏性农业、赛事运营、智能家居等诸多领域的创业企业,紧跟时下热点潮流。

  学校招生就业处经晓峰表示,大学生创业项目不能在温室里培养,这样才不至于今后项目一进入社会就被市场浪潮打翻。不久前,从这条街上孵化出的一家数字科技企业就成功入驻太仓大学生科技园,并得到了总额500万的投资资金支持。

  本科新生必修创新课

  记者从上海理工大学获悉,日前学校制定2015级本科培养方案,面向全体本科新生推出了一项必修的“创新创业大作业”。方案明确提出,自2015级起,调整“通识-创新创业类”板块学分要求,新设4个必修学分的“创新创业大作业”。这就意味着,所有学生将在本科四年学习期间,完成一份“创新创业大作业”,这份作业可以是高水平论文、创业项目、授权专利、创新作品、竞赛获奖、技能、创业成果等。

  班级同学人人创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早在2009年,上理工就开设了国内首个“创业班”,段毅钧就是首期26名学员之一。他说,在创业班就读,课堂外的时间远多于课堂内的时间,比如在市场营销课上就会鼓励学生尝试售卖一些小商品。4年历练下,26名学员中有20人成功创业,段毅钧和团队做出一个取得数项专利技术的“明机器人”。今年4月1日,“明机器人”启动全球众筹,目前在试产阶段,预计年底生产1000台。

  原始链接http://www.labour-daily.cn/ldb/node41/node2151/20150604/n45762/n45772/u1ai235245.html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