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科普不是单向传播 而是一场双向奔赴 科普不是单向传播 而是一场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5-03-31

2025-03-31 来源:上海科技报  记者:戴丽昕


3月30日,第十二届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复赛首次走进高校,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演了一场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盛宴。1212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的202位选手,通过新增的“我秀科普”环节,不仅传递科学知识,更以故事化的表达拉近了与公众的情感距离。经过激烈角逐40名选手将站在决赛的舞台上,为上海科普人才队伍的壮大和建设再续新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宝山医院康复科主任田野,疫情期间曾传作70余条医学科普短视频,成为“网红医生”。他的视频内容多是在门诊看病时患者在认知上的一些误区,例如如何贴膏药?止痛要该不该吃?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科普讲解员大赛。对科普他充满了热爱,医院周边5公里的辐射地带都有他科普的身影。他说:“现在医院有自己的抖音号了,有医院做支撑相信以后我们的科普视频会更到的地科普宣传。”面对网络上越来越多的科普医疗视频,他建议:“科普不能代表医疗,每个疾病有很多点,不能以点带面,要全面了解,要去医院做全面的诊断。”

从“讲科学”到“秀科学”的范式突破

第十二届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复赛围绕“崇尚科学 热爱科学”主题,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市科技团工委、各区科委(科经委、科协)协办,上海奥奇科技发展基金会提供奖金资助。

本届大赛全市共有1212人踊跃报名,再创历年新高。经过各区及科技青年赛区初赛选拔,最终202位优秀选手脱颖而出晋级复赛,其中来自传统的科普单位如科研院所、医疗卫生、科普基地场馆的一线科研、医护工作者、专业讲解员稳步增长,高校师生、企业工作人员报名再有新突破,其中不乏新兴行业领域如新能源行业工程师、工程建设领域专家,甚至航天制造研发人员等科普达人加入,让比赛“跨行业、多领域”特色更加凸显,进一步激发了全民科普的参与度。

捕风能手、月球搬砖记、“针”探、不“焦虑”的电船、虫洞密码......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讲解题目,许多前沿科学知识、公众关注的科普话题,医疗健康常识等,通过选手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多媒体展示开来,让观众特别是在校学生感受到了科技之美、科普之妙。

高校赋能  科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破圈融合”

大赛首次尝试社会大课堂与大学小课堂的“破圈融合”,链接科学教育与高等教育,对于盘活用好高校智力资源,激发动员更多创新力量,发掘培育更多的优秀科普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工科见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市属高校,拥有科普实践及科创教育的场地空间3000平米,是首批“上海市学生(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2022年度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2024年能源科普教育基地,去年底学校更是举办了首届科普讲解大赛,将学校优势科技创新资源打造为科普资源,激发更多学生的科学兴趣。本次二工大不仅为复赛提供了优秀的办赛设施,来自学校会展、电商、财务、机械、电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大赛服务保障等环节。学校还将赛场作为高质量科普赛事“第二课堂”,广泛招募学生观摩,进一步打通了优质科普传播新路径,营造良好的科技传播生态,辐射更多的高校师生和青年关注科普、热爱科普、投身科普。

新增“我秀科普”展示环节 科普传播更有温度

第十二届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复赛分4个赛场同时开赛,各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委团为每位选手打分,各赛场前十名选手将晋级最终的决赛,决赛将决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各10名,一等奖选手还将同时荣获“2025年度上海市十佳科普使者”称号。

复赛新赛制中,一大变化就是新增1分钟“我秀科普”个人展示环节,对传播科学知识、讲好科学故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手将先分享自己在科普工作中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让评委和观众能快速走进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多角度了解这些科普工作者的日常,快速带入和共情,让科普传播变得更有温度,也为选手之后4分钟的科普讲解,讲好科学知识提升了人气。

据悉,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不仅是公众科普展示的舞台,更是孵化全能复合型科普人才、推动科学普及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市科委通过本赛事培育了数百名“科普使者”,主题从传统科技覆盖扩展至人工智能、大健康、“双碳”等新赛道,不少从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站上了更高更大的舞台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去年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实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对科普事业的热情,科普讲解大赛作为申城科普高质量发展的标杆赛事,正不断激活城市创新动能,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原始链接: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38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