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紧缺,AI时代如何重塑职业教育?
发布时间2025-11-05
2025-11-05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唐雯玮 张军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教育领域正迎来一场深刻的智能化变革。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深入推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塑教育生态,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注入新动能。特别是在以实践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中,AI技术不仅重塑了教学方式,更成为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向深入的关键力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传统职业教育仍面临“教学脱节”“实践薄弱”“评价单一”等突出问题,亟需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教育变革。在这一背景下,AI技术的深度应用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正在推动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传统育人向智慧育人升级。
教育范式转型:从知识传递到能力构建
传统职业教育长期存在教学资源单一、实践场景有限、课程内容滞后等问题,难以适应快速迭代的产业需求。而AI技术的引入,正在推动职业教育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深刻转变。
在课程体系方面,AI助力构建“模块化、动态化、跨学科”的新型课程结构。通过整合行业数据与技术趋势,课程内容得以实时更新,并与职业资格标准深度对接。任务导向的教学设计取代传统的章节式讲授,学生在完成真实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专业知识,更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例,该校积极运用AI技术将行业最新动态实时融入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确保教学与行业发展同步。
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AI驱动的混合式学习正成为新常态。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眼镜验光员》课程通过运用“慧眼精灵”AI智能助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实时答疑与专业辅导,并依据学情动态调整教学计划。此举推动课堂从“教师主讲”转向“师生共研”,实训从“模拟操作”升级为“虚实融合”,使学生能在安全的虚拟环境中反复训练,再于真实场景中应用提升,形成了“学中做、做中学”的良性循环,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与学生参与度,该课程也因此入选2024年上海市高职教育精品在线课程。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AI赋能教育不仅改变了学生学的方式,也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课程资源的设计者、技术应用的推动者。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关键。教师需掌握AI工具的使用,能够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运用智能评估系统分析学情,实施个性化教学。同时,学校通过建立“企业导师”制度、推动教师企业挂职等方式,增强教师的产业实践经验与技术创新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教学理念同步提升,逐步形成“人机协同、教学相长”的新型教育生态。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组织研讨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深化:打通校企协同“最后一公里”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AI技术已成为打通校企协同“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桥梁。通过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的协同机制,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制度壁垒被有效破除,推动职业教育向更高质量、更贴近产业需求的方向发展。
在AI平台的支持下,教学资源与企业数据实现深度互联。企业提供的真实案例和产线数据经AI系统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学生能够在校园内接触并解决产业实际问题。同时,学校依托AI技术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培训和联合科研服务,推动技术迭代与标准创新。这种双向赋能既解决了教学资源更新滞后的问题,也缓解了企业技术升级的人才压力。
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AI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例,通过AI技术赋能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成效显著。企业将真实业务数据转化为教学资源,学校则为企业培养掌握AI技术的专业人才,双方还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推动行业进步。
这种深度融合使校企合作规模持续扩大,合作企业数量显著增长,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实践机会。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就业对口率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行业认可。越来越多的企业从用人方转变为“育人方”,与高校共同构建起招生—培养—就业的全链条协同机制。
通过AI技术的全面赋能,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深化,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也增强了企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实践范例。
实践教学升级:虚拟仿真与真实场景融合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AI赋能的虚拟仿真平台,正在改变传统实训中高成本、高风险、低覆盖的困境。例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开发的《虚拟仿真眼视光电子商务软件》于2023年申请了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该软件加入企业真实数据,通过经营竞争式的游戏化学习场景,让学生在零风险的环境下体验真实电商运营,利用AI助手快速掌握专业知识,通过AI模拟训练提升客服技能,使用AI决策系统辅助运营,给学生更好的指导和建议。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熟悉操作流程、应对复杂场景,大大降低了实操门槛与安全风险。
与此同时,AI系统能对学生的操作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与反馈,精准识别技能短板,推送针对性训练内容。这种“虚拟训练—真实实践—数据反馈”的闭环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技能熟练度与岗位适应能力。实践表明,通过AI赋能的实践教学改革,学生核心技能指标得到显著提升,部分专业技能掌握准确率明显提高。
AI对教学范式的重塑,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深度绑定。在校企合作中,AI还助力构建“实习—就业—反馈”一体化数据平台。企业可实时了解学生实习表现,学校则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高度匹配。这种基于数据的精准育人模式,正在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从多所院校的实践来看,AI赋能职业教育已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核心技能指标普遍提升,就业对口率稳步增长,校企合作范围不断扩大。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元,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实现有机融合。调查显示,学生对AI赋能教学资源的满意度超过90%,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然而,改革仍面临诸多挑战。AI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尚不充分,复杂场景下的智能决策能力仍有局限;教师数字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新技术存在适应障碍;校企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制约了AI在实践教学中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未来的改革中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突破加以解决。
面向未来,AI赋能职业教育需要从多方面持续深化。首先,要深化技术应用,推动AI从辅助工具向核心引擎升级,开发更精准的行业数据分析模型,拓展AI在复杂场景下的教学与诊断能力。
其次,要强化跨学科融合,打破专业壁垒,推动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医疗健康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通过多学科协同创新,构建适应未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最后,要构建标准体系,加快制定AI教学标准与行业认证规范,推动产教融合走向制度化、体系化、标准化。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AI赋能教育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升级,更是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的系统性重塑。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AI正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基建”。
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业为导向、以技术为驱动,才能真正构建起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智慧育人新体系,为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注入持续动能。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AI赋能的教育新模式必将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唐雯玮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数理与统计学院教师;张军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原始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1008284
Copyright©2022 版权所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沪ICP备19020926,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路2360号 邮编201209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中心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