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有效落实本科教学激励计划,学校师资力量、资源配置和工作评价符合以教学为中心的要求,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达到90%以上。有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事故处理机制。

  学校师资力量、工作评价等体现教学中心要求。一是为保障本科教学师资力量,学校在核定的1202个岗位编制基础上,不断优化岗位设置结构,提高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为保障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为每个本科专业配备了不少于9个教师编制。二是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了推进学校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落实“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于2014年4月制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试行)》并沿用至今,此举通过聘任社会优秀人才资源担任兼职主讲教师、兼职教授等,逐步建设了一支稳定、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截至2018年11月,聘请兼职教师数342名,其中兼职教授54人、兼职主讲教师251人、兼职实践教师37人,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三是校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将奖励性绩效工资60%的额度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发放,20%的额度基于教育教学改革发放,20%的额度基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发放,引导教师投入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教育教学改革。2017年学校全面修订了考核文件,提高了教学工作在二级教学科研单位考核中的比重,进一步细化了对教师承担教学的评价指标,修订出台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教育教学考察办法》,在教师职称评聘和岗位定级中把教学工作量作为重要依据,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这些制度的实施,确保了学校资源配置和工作评价符合教学为中心的要求。

  有效落实本科教学激励计划,教授、副教授上课人数达到92%以上。作为上海市首批实施本科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高校,学校以制度为保障,以团队为载体,以考核为手段,促进教师全员投入教学。学校以教研室为基本单位,组建校院两级教学团队,2018-2019学年共组建77个教学团队,其中21个为校级教学团队,55个院级团队,涵盖全校756名教师。实行团队负责人制度,负责人领衔组建教研共同体,加强团队的整体规划和凝聚力。团队每学年要围绕教育教学,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工作任务,明确建设目标,并与学校签订团队目标任务书。学校出台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业导师管理办法》、《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业导师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从2016级学生开始全面推行“学业导师制”。学校已完成2016级、2017级近7000名学生与学业导师对接工作,师生共进成为学业导师工作的优势和特点。以考核为手段,实行奖惩激励机制。学校对各团队实行严格考核和激励,坚持多劳多得、优胜劣汰。校级团队考核前三分之一为优秀,考核后三分之一降格为院级团队,与院级团队一起进入下一轮遴选。对教学事故责任人扣除相应激励计划绩效,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机制。

  激励计划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广大教师凝聚力和积极性得到提升,教学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目前在二级教学单位,100%教师均能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每位教师批改学生作业;100%青年教师从事助教工作;100%新教师参加岗前培训;教授、副教授除国外访学、怀孕等原因未安排上课外,基本都承担教学工作。

  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按照“监测→诊断→反馈→整改”构建了以学校、学部(院)、专业、教师、学生为评价对象,以教育主管部门、同行专家、学生、第三方机构、用人单位为评价主体,内外联动的五维一体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一是全过程监控教学活动。学校制定了《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设置学校与二级教学单位两级教学督导,对教学督导工作的组织与聘任、职责、待遇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坚持督导与评估有机结合,定期和随机互相联动,听评课、专项教学检查、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等。二是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利用学生信息员,反馈实践教学问题;建立实践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完善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督导组,完善实践教学监控。

  不断完善教学事故认定机制。为加强教学管理,切实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强化全体教职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倡导优良的教风和学风,2018年5月,学校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进行了再次修订,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教学事故等级划分、教学事故的受理与认定、教学事故的处理、附则五章。学校在修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的基础上,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针对该处理办法的工作内容,历经相关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制定修订、流程绘制、听取意见、校长专题会讨论、校长办公会审议等环节形成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流程”。

  43.学校语言文字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师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达标。

  为继续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提升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整体水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委员会下设语言文字工作小组,组建了二级教学单位语言文字工作小组,从组织构架上确保了语言文字工作的顺利推进。

  学校注重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明确课堂教学用语用字的要求;学校的各种标志牌、指示牌、公文、印章、标语、多媒体课件、试卷等一律要求使用规范字;重视发挥“互联网+”对于推普工作的重要作用。在学校教务处语言文字栏目发布了以宣传推普周,推广普通话为内容的专题。

  学校举办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第一届汉字读写大会。通过笔试形式筛选出前12名优秀选手,再采用抢答模式产生一二三等奖。一等奖获奖选手推荐参加上海市第三届大学生汉字听写大赛。参赛的同学们热情高涨,全神贯注地投入比赛,用自己的一笔一划,书写对于中国汉字的满腔热爱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上海市2017诗歌创作征集活动、隽永诗文,友谊之歌——上海市2017年留学生中国诗文诵读大会、诗意中国上海诗词大会复赛、上海市第三届大学生汉字听写大会。这些举措在潜移默化中为创设良好的校园推普环境奠定了基础。

  学校每年组织本科大二学生、高职大一学生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经过精心组织动员、测前重点培训、较好地完成了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等双重任务。2017年,学校学生普通话合格率达到89.4%,参测率94.9%。相比2016年,师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合格率和参测率都有较大提升。

  44.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含“高原”、“高峰”学科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机制,服务国家发展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不断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是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2018年,“十三五”学科建设进入中期,学科建设紧紧围绕“十三五”学科建设任务目标的量化指标,2018年为进一步扩展学科建设对本科专业建设支撑的覆盖率,经校学科建设委员会评审通过,新增1个培育学科,3个研究方向,至此,“十三五”学科建设实现对我校本、硕专业建设支撑的全覆盖。

  2018年,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获得两项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重点专项:一是我校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中欧合作支持业务创新的虚拟工厂互操作模型技术及其在MES系统中的应用》,二是我校电废中心参与申报的科技部固废资源化领域重大专项“废旧移动终端整机无损拆解与安全再利用技术”。

  2017年底至2018年初,科研处(学科建设办公室)与5部(院),围绕学科建设的特色、体系、规划、任务与目标,开展了研讨会,部(院)领导班子、学科负责人及骨干参加了会议,推进学科建设成为部(院)发展的核心与引领。

  2018年,学科团队成员达到422人,其中,校内405人,外聘17人。2018年,学科成员参加学术会议80场次,人员达130人次,参加培训47场次,人员达81人次,学术调研52次场,人员达105人次。

  完善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机制,服务国家发展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学校围绕协同创新中心、曙光研究院、大学科技园、知识服务团队、技术转移工作站等产学研平台的建设,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政产学研协同的模式和以科教融合、产学联动为宗旨,积极推进了平台的发展,促进了师生学科科研、创新创业。

  我校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自身平台建设、跨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社会资源的整合、拓展对外交流等举措,使技术研发、成果推广、人才培养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完成校内5170平米研发基地建设、与政府及社会资源的紧密合作,已成为环保部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培训基地建设、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分中心、联合国大学StEP组织成员、环境工程(电子废弃物方向)专业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校企联合研发与协同创新基地、台州城市矿产协同创新中心。

  2017-2018学年度,为了更好地活跃学校学术氛围,提升青年教师科研积极性及创新能力,曙光研究院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工)、国家社科基金(人文)的申报为抓手,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以讲座、座谈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科学思维、科研技能、基金申请的培训和辅导。讲座对广大教师申报国家级项目起到积极指导作用。

  围绕大学科技园成为学校科研、实验实习教学、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目标,以“创新带动科研、产业反哺科教”的理念,2017、2018连续两年,七立方科技园与中国自行车协会、上海教委和上海科委合作承办了中国“七立方杯”国际个人交通工具创新设计大赛。两届大赛共收到覆盖全国22个省份涉及200余所高校的共2000余件创新设计作品,这些原创成果为后续的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财富。通过大赛也为探索一条从创新设计、功能实现、智能制造、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到产业化的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依据和范例。以知识服务为核心,提供教师社会服务平台。

  2017年,我校技术经纪人数为34人;2018年,我校技术经纪人总数达到39人,覆盖我校环境、材料、计算机、测控、电子信息等大部分理工类学科。教师参与技术转移工作逐渐增加,围绕服务于中小城市和中小企业的宗旨,深入企业广泛开展校企交流、专项培训、技术创新、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工作。2017年,学校建有武义、江山、太仓、海盐等技术转移工作站,开展技术推广和交易活动70余次,参与教师65人,走访企业100余家,签订横向项目近500万。2018年,学校又与江苏省启东市科技局、浙江省建德市科技局签署了共建技术转移工作站协议。知识服务团队共组织赴技术转移工作站开展技术推广和交易活动80余次,参与教师73人,走访企业100余家,签订横向项目近600万。